为了克服老式平整机的弊病,老王从前年开始就多方打探新型平整机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在郯城县的一家农场里,老王发现了一种类似的机器——拖拉机使用翻转旋耕机,将稻田碾平,把干秧埋在土中,实现秸秆还田。此外,稻田很湿、极难平整的难题也迎刃而解。
“现在搭配平整机的拖拉机也买回来了,今年就能派上用场。”老王笑得合不拢嘴:有了水田平整机,一天可以整地上百亩,相比以前拖拉机整地,效率提高5倍有余。搭乘老王的货车,大众网记者跟着王占友把水田平整机运到了沂南沟崖村。王占友抚摸着农机,心中升起无限快慰。
肩抗手推的种粮岁月
从最初在生产队开拖拉机,到后来包产到户,再到承包上千亩地……几十年一路走来,王占友在地头上历经风雨无数。那一幕幕,仿佛还在眼前。
上世纪70年代末,老王下学,在生产队干活。“都是些日常活计,推独轮车、锄地、拔草……使用的家伙事也简单,主要是锄头、撅头、铁锹、独轮车、耙、扫帚、扬场掀……”说起最初的农耕器具,老王扳起了手指头,娓娓道来。“生产方式落后,不可能有高的粮食产量。”老王回忆,在化肥尚未推广使用、主要依靠农家肥的年代,1978年村里小麦亩产最高也就5百斤,这在当时已经是非常高的产量,很多地方亩产不过百十斤。
1981年,“捋着称杆子分家”,老王结了婚。“一口人分120斤粮食,俺两口子240斤粮食。用今天时髦的话说,那就是俺两口子的‘第一桶金’”。”老王不忘幽默。